为农业农村引入金融活水 推动金融资金入乡村
为农业农村引入金融活水 推动金融资金入乡村 时间:2025-04-05 04:13:55
业内人士表示,现在,从央企到地方国有企业,都开始探讨企业整合的路径,对于煤炭行业而言,在这种大背景下整合也是趋势所在。
多数人兴高采烈地去了,很快又选择了回流。在煤炭企业改革持续深化的当口,我们不妨探讨一下煤矿用人多,多在哪儿,为什么用人多?用人多表现在总量和结构上用人多,一是表现在总量上。
于是有人常以此与美国比,人家年产煤近10亿吨,煤矿职工只用了10万人左右,以此证明我们的落后。所以,煤矿用人多,与我国煤矿的自然条件、生产力水平相关。从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以前,除了新中国成立最初几年和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几年等部分时段,整体上,煤炭供应一直处于紧缺状态,保障供应一直是煤炭行业奋斗的目标。而据该企业摸底,当年需安置的职工子女超过万人。据前几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,煤炭职工有550万人之多。
所以,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喊,但由于两老一小(老矿区老职工、子女)的客观存在,减人提效至今还停留在口号阶段。新井为何没有消化掉多余用工有人提出疑问,十一五末期到十二五期间,煤矿投资巨大,建设了那么多新井,为什么没有消化掉多余的用工?这需要分析来看。多数人兴高采烈地去了,很快又选择了回流。
另一方面,也与职工自身的学习能力、创业能力、创新能力不强有关。据前几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,煤炭职工有550万人之多。这在客观上是与煤炭工业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的。即使有个别摆脱了种种羁绊,但新型矿区多数以生产为主进行规划设计,日常生活的不方便也挑战着他们异地安家的打算。
而在计划经济时期,用人基本上是刚性的,一旦进了煤矿基本上就扎根了,所以煤矿人数不断增长。这一代人,基本上上有老下有小,长期离家工作的难处可想而知。
近些年新建成投产的矿井,即使是千万吨级的,用人一般也能控制在千人左右。2009年春天,记者曾在东部某集团公司机关,看到800多名职工子女为谋求企业安置而集体散步。另一方面,即使技术水平能够适应新矿井需要的矿工,也面临着在异地工作较难的现实困境。当然,这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还有政策的负作用问题。
上世纪80年代起,为解决煤矿职工短缺和稳定问题,农转非政策实施。于是有人常以此与美国比,人家年产煤近10亿吨,煤矿职工只用了10万人左右,以此证明我们的落后。而据该企业摸底,当年需安置的职工子女超过万人。坚持问题导向,破解问题就要从问题产生的根源追起。
现在,众多的煤炭企业已经认识到,异地建矿分流人员只是一个理想,与现实存在不小的距离。在煤炭企业改革持续深化的当口,我们不妨探讨一下煤矿用人多,多在哪儿,为什么用人多?用人多表现在总量和结构上用人多,一是表现在总量上。
据说有100多万名矿工的家属进入矿区。其实这种比法并不科学。
一方面煤矿工种在社会上通用性较差,限制了职工职业转移的空间。一方面,这期间所建新井,现代化程度都比较高,用人自然就少,而且需要的也是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人,过去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矿工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。从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以前,除了新中国成立最初几年和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几年等部分时段,整体上,煤炭供应一直处于紧缺状态,保障供应一直是煤炭行业奋斗的目标。因为美国一半以上的产量来自露天矿,即使井工矿也比我国煤矿赋存条件好得多,用人自然会少。所以,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喊,但由于两老一小(老矿区老职工、子女)的客观存在,减人提效至今还停留在口号阶段。西部某省,在离老矿区300公里左右的新矿区建设了大批新井,并开出了比原矿区高1.5倍以上的工资。
但在一些矿龄30年以上的老矿,百万吨级甚至几十万吨级的矿,用三五千人都不罕见。减人提效,煤矿自身也喊了很多年。
用人多、效率低,一直是煤矿为人诟病之处煤矿用人多,还有一个原因是职工的职业转移能力较差。
用人多、效率低,一直是煤矿为人诟病之处。近些年新建成投产的矿井,即使是千万吨级的,用人一般也能控制在千人左右。
对此,要有清醒的认识,否则容易盲人摸象。问题已经清晰,只要政府、企业都坚持以人为本、谋事要实,相信一定能找到职工、企业、政府都满意的出路。即使职工自己想走,也心有余而力不足。而在计划经济时期,用人基本上是刚性的,一旦进了煤矿基本上就扎根了,所以煤矿人数不断增长。
为了稳定,为了让大家都有饭吃,于是矿上明明不缺人,也必须招工,队伍再次壮大。当然,这也与我国整体发展水平有关。
当然,这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还有政策的负作用问题。坚持问题导向,破解问题就要从问题产生的根源追起。
到了新世纪,农转非一代矿工的子女已长大成人,矿区的独立性决定了就业出路的狭窄,他们只能背靠大树好乘凉,依靠企业进行安置。现在,众多的煤炭企业已经认识到,异地建矿分流人员只是一个理想,与现实存在不小的距离。
这在客观上是与煤炭工业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的。据说有100多万名矿工的家属进入矿区。进了公家门,就要吃公家饭,于是,煤矿围绕煤、依托煤兴办了大批集体性质的企业,用于安置农转非进来的矿工家属,于是企业人数成倍增长。二是表现在结构上,主要集中在老矿区老矿井。
西部某省,在离老矿区300公里左右的新矿区建设了大批新井,并开出了比原矿区高1.5倍以上的工资。2009年春天,记者曾在东部某集团公司机关,看到800多名职工子女为谋求企业安置而集体散步。
久知其病而不得治,其中必有蹊跷。其实这种比法并不科学。
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将近五分之一,但用工量却占世界总用工量的40%以上。一方面煤矿工种在社会上通用性较差,限制了职工职业转移的空间。